上海制造業主要由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汽車制造業、石油化工及精細化工制造業、精品鋼材制造業、成套設備制造業與生物醫藥制造業六大行業組成。分析這六大行業的情況可以發現,絕大部分要求具備非常高的制造核心技術,這與德美部分制造業相似。但從上海制造業與互聯網業發展現狀等角度來看,上海在進行融合互聯網的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不能直接套用美德模式。
用互聯網模式不如用互聯網思維
美國制造業升級采用的工業互聯網模式,于2012年11月由通用電氣公司率先提出,并獲得逾50家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的支持,旨在結合軟件和大數據分析,升級關鍵的工業領域、重構全球工業、激發生產率、提高能效和效率。
該模式由美國強大的互聯網環境與大型互聯網企業帶動,從用戶角度考慮對制造業產品及行業進行升級,有著天然的互動基因。但對于上海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升級來說,這種模式并不適合。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現階段,上海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創新模式主要集中在研發設計、營銷等環節的優化,很難直接觸及生產加工過程。而且,因為專業壁壘影響,作為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制造業企業普遍對互聯網創新理解不夠,僅停留在簡單的應用層面。
第二,國內前幾大互聯網公司的總部都不在上海,而上海發展起來的互聯網企業,如餓了么、攜程等,主要集中在服務行業,缺乏真正的高科技及智能化基因。同時,部分制造型互聯網企業對制造領域創新需求的理解和挖掘也不到位,創新點大多止于拋出概念吸引眼球,沒有考慮到從生產組織全過程中尋找切入點對傳統模式進行變革。
第三,上海主要制造行業的信息系統難以與互聯網應用相兼容。企業內企業管理系統、制造執行系統、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統間的數據信息,不能及時交互。以系統集成商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企業目前所開展的業務類型比較單一,無法全方位為制造企業提供轉型發展的整體解決方案。
雖然美國的融合模式不適合上海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但仍可借鑒該模式的互聯網用戶思維。在進行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用戶為中心”轉變,在產品價值鏈整個過程中滲入用戶思維。
更應重視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變革結合
德國在2013年4月正式提出“工業4.0”戰略。依靠互聯網的互聯互通,發展基于物聯網的智能制造系統,實現縱向集成、端對端集成與橫向集成。雖然上海主要制造業具有與德國類似的高技術要求,但上海制造業與互聯網的融合目前仍然不能完全套用德國模式。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上海制造業與德國制造業所處階段不同。德國已普遍處于從工業3.0向4.0過渡的階段,而上海制造業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制造行業還處在向工業3.0轉化階段。同時,上海部分制造行業的關鍵器件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核心工業軟硬件、工業互聯網、工業云與智能服務平臺等新型基礎設施的技術產業支撐能力不足。所以,上海還需彌補基礎不足和歷史欠賬,特別要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二,上海主要制造業與德國制造業企業類型不同。德國制造業以中小企業和家族企業居多,創新活力較強,創新體系及知識產權等法律體系已較完善。而上海主要制造產業企業以國有企業居多,部分制造業行業還表現出多種所有制、大中小型各類企業都有的現象。制造業企業類型的不同,決定了基于互聯網的制造業產業升級路徑的不同。相比德國制造業,上海制造業升級是更宏觀長遠、也更復雜的戰略規劃,不僅需重點思考傳統國有制造企業引入互聯網思維與基因等問題,還需考慮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力量,讓各種經濟主體開放融合。
第三,上海制造業與德國制造業在互聯網融合的著眼點上不同?!暗聡I4.0”更重視硬件和技術的升級,對智能化工廠等微觀和技術層面頗為看重。而就上海制造業來看,部分制造企業對于數據的重視度還不夠,且行業、企業壁壘還比較嚴重,不同制造行業呈現出缺乏數據通信標準與信息共享閉塞的現狀,面臨智能裝備集成薄弱、流程管理缺失、組織機構僵化、數據開發應用能力不足等挑戰。
在上海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數字化、智能化固然不可或缺,但更應重視在宏觀層面將我國部分領先的互聯網技術與制造業變革結合起來。這也正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所提出的“互聯網+”對于制造業的要義所在。上海應注重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這是一個更加寬廣的發展方向和提升空間。